习近平离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访问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
学习贯彻三次全会精神在行动●“振兴路上谱新篇”|十八洞村的明白账

赫章县海雀村: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

发布时间:2015-03-27  来源:中国公共公众新闻网  字体大小[ ]

  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小海雀大试验

  公众全民讯(龚超  陈毕松)这是一块浸润着生态建设理念的热土,这是一片开创生态建设的林海,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小村庄,它就是海雀村,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

  沉醉于海雀丰盈的负氧离子中,那清凉、那新鲜,沁人心脾;海雀村的闲适与宁静抚平多少人间事。

  曾几何时,人口暴涨、盲目垦荒导致生态恶化,让海雀深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极度贫困之中。

今日赫章县海雀村一角

  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习仲勋同志的重要批示为海雀村送来了“希望之光”; 是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到海雀村视察之后,倡导建立了毕节试验区,为边远贫困的毕节地区探索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原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同志用一句朴实的话语将生态建设的理念明确为一个“方案”——“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就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从此,海雀村走上了建设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的脱贫之路。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到海雀村知道调研工作期间看望慰问贫困户

  毕节试验区的扶贫开发工作遵循生态建设的理念,以人口控制、生态建设、扶贫开发为主题,历经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182元增加到2014年的6223元;贫困人口累计减少522万人;森林覆盖率由14.9%提高到42.3%;贫困面貌大为改善,生态建设成绩显著。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三十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为扶贫开发指明了精准扶贫之路,海雀村再次走在毕节试验区的前列,为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先行先试。2014年,毕节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海雀村开展精准扶贫试点探索工作,开创了精准扶贫“四个一工作法”模式(简称精准扶贫“四法”)。

  精准扶贫“四法”就是要走改革创新之路,彻底改变过去专项扶贫中存在的“垒大户”、“路边花”、“大水漫灌”等弊端。采用系统的办法,综合解决制约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各种矛盾。做到“跳出扶贫搞扶贫”,建立“大扶贫”工作格局。

  一是一条路径,力量法。以省委书记赵克志提出的“创新五个机制,增强五个力量”为统揽,改革传统的扶贫开发模式,彻底拔掉穷根,做到“战略精准”。二是一套机制,十子法。就是在具体实施中独创了十大操作步骤——瞄靶子、梳辫子、结对子、理路子、想法子、找票子、甩膀子、强班子、凑份子、造册子;实现三十五个精准,做到“操作精准”。三是一套方案,抓手法。以“六个到村到户”为抓手,将产业扶持、结对帮扶、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到村到户;做到“措施精准”。四是一串链条,产业链法。打造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发展扶贫产业,建立贫困乡村的造血机制;做到“后劲精准”。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到海雀村看望慰问文朝荣(原海雀村支书)同志亲属

  精准扶贫“四法”将扶贫开发与工业化、城镇化战略有机融合,并以此推进生态建设,发展生态文明。通过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从行业上来说,就是要让劳动力、资金和产品等要素在工农之间相互流动,实现工农互动;不仅向土地要效益,更要向工商业、服务业要效益,降低土地垦殖率,从而保住绿色,保护生态。从空间上来说,各种要素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局限于农业,而是强调城乡互补,让更多的农业人口变成工人、变成市民;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避免对耕地的过度使用,保护绿色生态环境。

  精准扶贫“四法”通过在贫困乡村大规模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硬件设施,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打下良好的基础。

  精准扶贫“四法”通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大搞农民工技术培训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执业技能,为贫困地区进一步向前发展做好人才储备,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海雀村在过去为毕节试验区的发展,为建设生态文明探索了先行之路。今天,为进一步搞好精准扶贫,发展生态经济,海雀村又开始了先行的步伐。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倾力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毕节试验区的各级干部和八百万各族儿女,有信心、有决心沿着精准扶贫的道路前行,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双丰收;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照片由毕节市委宣传部、毕节市扶贫办提供)

中国公共公众新闻网责任编辑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